近来,如果经常在机场、高铁站出行,或是在各类城市交通枢纽看到广告屏,恐怕很难不注意到“王麻子”这个品牌。作为中华老字号的代表之一,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名字,近期正高调进入大众视野——全国十大机场、六大高铁广告、1000多高铁列车牌持续霸屏。
374岁的“百年厨刀专家”王麻子,通过传统媒体的高频曝光,让品牌的历史底蕴与知名度在今天得到进一步放大。
传统老字号的新传播:“刷屏”与“出圈”并行
当然,王麻子并没有止步于传统式霸屏,更在自媒体传播领域大胆尝试,希望将品牌年轻化活力传递给更多年轻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并让人们感受到这个三百年中华老字号的匠心品质传承。比如,以行业内首部定制短剧为代表的年轻化玩法,让许多人对王麻子有了新的认识。这部即将上线的《赢“麻”了,我在古代当CEO》主打职场+穿越,把专刀专用、工艺知识、日常切菜的小技巧丝滑融入剧情之中,对当下的年轻用户来说,王麻子从父母厨房里的“老物件”,变成了一种新鲜、有趣,甚至“有梗”的生活选择。而社交平台上的“王麻子力挺中国菜刀”活动则聚焦厨刀的实际功能,打破“只有日本刀才适合切生鱼片”的刻板印象,把民族品牌的话语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对外界来说,这种玩法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过去老字号品牌多半依赖代际口碑,但当下,王麻子显然不满足于只做“被怀念的老品牌”,而是想办法持续被看见、被讨论、被理解。这些话题营销的背后,不只是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更承载着一种深层的情感共鸣,这个三百年中华老字号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民族情怀与时代语境融合起来,回应大众对中国制造、国货品质的期待。
三百七十四年:老字号底色里的匠心与坚守
有意思的是,越是在传播上追求创新的企业,往往越在底层坚持传统。自清顺治1651年创立以来,“货真价实”的祖训就被刻进了王麻子的底色。这份对品质与诚信的执念,穿越了374年的岁月,仍在成为一代代中国家庭厨房的信任之源。哪怕时代和市场经历数次变革,老一辈人口中的那句老话——“一把好刀,能用三代人”依然流传。
回望历史,从最早的锻铁作坊到百年不辍的刀剪产业,王麻子始终以真材实料、手工锻造为本,两次获得国家银质奖,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制刀工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毛主席也曾公开表示“王麻子要永远保存下去,一万年不要搞掉”。这些荣誉,不只是荣耀的象征,更是社会各界对“百年厨刀专家”的一致认同,时至今日,三百年中华老字号王麻子已经成为中国家庭厨房中值得信赖的名字,也成为国人心中关于品质、传承与生活温度的集体记忆。
匠艺与科技:产品力不断进化
在王麻子的品牌基因里,既有老一辈匠人对工艺细节的极致追求,也有现代厨房对实用与美学的双重需求。百年来,王麻子始终以“真材实料,品质立身”为信条,将“59道非遗锻刀工序”作为产品的根本标准,保障了每一把刀的耐用度和安全感。即便是今天,王麻子仍坚持用严格工序锻造每一件产品,并通过冰锻淬火、刀身圆背、黄金角开刃、手柄真空防收缩等多项核心工艺,不断提升刀具的使用体验。值得一提的是,王麻子还与中科院合作开发了抗菌专利钢,抗菌率高达99.9%,为现代家庭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目前,王麻子的产
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卖出超过5亿把刀具。在产业基础上,王麻子还建有全球最大的刀剪智能化生产制造基地,并成立了国内首座世界级刀剪行业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也为中国刀剪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王麻子的品牌故事和工艺精神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
信任与前行:时间终将验证答案
面对行业的快速变迁,王麻子始终以稳定的表现回应市场。产品品质的迭代、品牌形象的更新,都来自脚踏实地的投入和对信任的珍视。
王麻子没有选择用浮夸的口号取悦市场,而是用持续的改进和真实的表现,让信任一步步积累起来。相信在未来,它也会继续坚守三百年中华老字号的底线,同时以更高的标准和更开放的视野拓展中国厨刀行业的新空间。对于那些关心“还能走多远”的人来说,王麻子的故事仍在继续,让我们共同期待。